我们以为节食是一种自我监督,但是节食的时候,我们真正做的监督只有一个:设定一条热量界线,一旦越界,就管他的!
3.嘴巴上说不要,会让你更想要
当你越是压抑自己、要自己不要想某件事情的时候,这件事情反而变得更栩栩如生。这就是为什么失恋的时候叫自己不要再想到他,反而会不断想起他;这也是为什么,那些越是不断强调“我跟他只是好朋友,绝对不可能在一起”的人,最后越可能在一起。
拒绝和压抑所产生的“耗损状态”,反而使你对生活中的各种感受都更强烈了。
研究发现,看感人电影节制着不哭的人,实验后比起可以自由流泪的人多吃了一半的冰淇淋。意志力常常与食物连结在一起,因为自我控制需要消耗血液中的葡萄糖。因此心理学家也帮它取了一个很悲哀的名字叫“自我崩坏”(或自我耗损,Ego Depletion)。
总而言之,节食者最大的敌人不是热量,而是面临一种两难:
1.要让自己不吃,需要有意志力
2.意志力须靠吃东西来维持
于是你可能会说服自己:“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或是“心急吃不了热稀饭”,放宽节食限制。结果一不小心超过“界线”,就管他的!
4.用“等一下再吃”取代“不可以吃”
既然节食无法奏效,那该怎么办呢? Roy Baumeister强调,在心理学上一个真正有效的方法,就是告诉自己等一下再吃。万恶的心理学家决定招待受试者来看场电影。他们一人一间,桌上还摆了M&M巧克力诱惑他们。
参加的人分成三组,在看电影前先跟自己说:
A. 大吃组:想像自己一边看电影,一边大吃巧克力。
B. 节食组:告诉自己不要碰任何巧克力。
C. 延迟享乐组:告诉自己现在先不要吃,等一下再吃。
真正开始看电影之后,大吃组果然消耗比较多巧克力。但事情绝对没有憨人想得那么简单,主试者跟参加者说:“好巧喔,你是今天最后一个受试者,刚好还剩一些巧克力,你可以边填问卷边吃。”便离开房间(然后事后偷偷秤重)。结果竟然发现,延迟享乐组比节食组少吃很多。奇怪了,延迟享乐组不是本来就打算“等一下”享用巧克力吗?怎么在没有人监控他们的时候,反而吃得比节食组少?
Roy Baumeister指出,告诉自己“等一下再吃”的效果,对大脑的作用等同于“现在就吃”。延迟享乐,还可以让你三个愿望一次满足:
1.“等一下”比“永远不要”来得轻松一点。尤其睡前,我们都会被朋友的宵夜文雷到,我自己用的方法是,弄一个「明天再吃盒」,把饼干啦、零食啦都丢进去(或是放进冰箱)。通常到了明天,不是没那么想吃,就是忘记吃了。
2.延迟享乐比较快乐。等一下吃的快乐= 食物本身的快乐+ 等待的喜悦。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通常会喜欢周五,因为期待本身也很让人爽歪歪。
3.减少压抑,也减少消耗。正因为你不需要过度压抑自己,所以消耗的葡萄糖变少了,真正需要吃的部分也少了。
5.改变环境线索,减少诱惑
多年前,我跟一个“长年与脂肪斗争”的好朋友分享“明天再吃盒”的方法,她很老实地照做了,也不负“重”望地在坚持三天之后的某个晚上,把所有的东西一口气都吃完了。吃完之后,她当然觉得很懊悔,无颜面对江东父老,但由于当天已经“破戒”了,就掉入了“管他的”效应陷阱,把明天再吃,搞成了明天再减。妳看吧,根本没有用嘛!
最好的方法,其实还是藉由环境的线索来减少诱惑。下面提供几个现在就可以尝试、经实验证实有效的方法:
1.吃完饭不要立刻收桌子,把餐盘推开:远离妳的餐盘让你觉得食物没那么好吃了,剩下的鸡翅骨头则会提醒你:你已经吃了这么多,别再吃了!
2.专心吃饭:很多人跟我一样都习惯边看Youtube边吃饭,或边聊天边吃东西,但这样会不知不觉吃得更多。研究显示,如果妳在节食,又在看电影时吃东西,会比吃进三倍的份量。如果你跟我一样,一次只做一件事情会觉得浪费生命,那么你可以尝试用左手吃(或非惯用手吃),只是吃的时候要叫旁边的人躲远一点。
3.把大碗换小碗:小盘和瘦杯,会让你装更少的食物。
4.把零食收起来:研究显示,上班族如果把糖果放在抽屉里,就能少吃1/3。
|
邮箱:webmaster@vdolady.com 欢迎批评指正 郑重声明: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
2009-2011 Vdolady, All Rights Reserved. 津ICP备110038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