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2型糖尿病与儿童肥胖密切相关,肥胖儿童不仅存在高胰岛素血症及胰岛素抵抗现象,并有部分发生糖耐量损害。专家曾对73例中、重度肥胖儿童进行研究,其中35例伴有黑棘皮病,占47.9%,发生IGT者16例。肥胖儿童发生IGT与黑棘皮病的关系具有统计学意义,是肥胖不伴黑棘皮病者的5.56倍,因此可认为伴有黑棘皮病是肥胖儿童发生IGT的高危因素之一。因此,对超重、肥胖或具有危险因素的儿童应进行定期筛查,这样可早期发现糖尿病。如果超重或肥胖儿童的l级或2级亲属中有2型糖尿病病史或存在高血压、血脂紊乱、黑棘皮病或多囊卵巢综合征者,应该对其密切随访,定期检查空腹、餐后2小时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一般从10岁开始检查,对于在10岁之前开始青春期发育的儿童,应该从青春期发育期开始每两年筛查一次,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建议检查以空腹血糖为主。
对这类肥胖儿童应提高警惕,一经确诊,要及早采取干预措施。因为有的患者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有可能护肤到正常,这可以使他们不必要受糖尿病之苦。国外专家也曾指出,儿童糖尿病的最大问题其实在于父母和医生,一些诸如过渡口渴和极度劳累的症状常常被忽视或错误诊断。早期糖尿病或者其他血糖问题的检测可能有效干预,从而延缓疾病的进程。
糖尿监测——事半功倍
血糖监测对血糖控制达标具有重要的作用,合理、准确、及时的血糖监测对2型糖尿病患儿特别是应用胰岛素治疗者,及时调整药物剂量提供了良好的保证,并减少了高血糖对身体组织器官毒性作用的持续时间。血糖监测的原则是:在治疗刚开始时,监测次数要多;年龄越小或病情越不稳定者,监测频率越高。控制标准为空腹血糖≤6.1mmol/L、餐后峰值血糖≤10.0mmol/L、餐前血糖≤7.2mmol/L、糖化血红蛋白≤6.5%。血糖监测频次有1天测定4次(1次空腹血糖+3次餐后2小时血糖)、7次(三餐前、后血糖+睡前血糖)、甚至8次(三餐前、后血糖+睡前血糖+凌晨2:00~3:00血糖)。对病情稳定的患儿,可适当减少血糖监测频率,每2~3天测定1天4次血糖。监测血糖对判断治疗效果以及发现低血糖,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预防不测——低血糖
应用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儿,有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低血糖反应。患儿及家属应该学会早期识别低血糖症状。其常见症状包括饥饿感、软弱、出汗、心慌等。应用胰岛素治疗的患儿如出现上述症状应该首先考虑低血糖反应,如果有测血糖的条件,则应立即监测血糖;如果不具备测血糖的条件,应首先按低血糖的处理方法迅速给予含有葡萄糖的食物,如5~15克糖果。可迅速纠正低血糖的常见食品有糖块、橘子汁、碳酸软饮料等。
三管齐下——营养、运动、药物
具体的防治措施,首先是由医师和患儿及其家长一起制订减轻体重和控制危险因素的目标。给予合理、健康的科学饮食,在限制热量的基础上,使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配比适宜,无机盐、维生素供给充分,以满足儿童基本营养及生长发育的需要。并注意改变儿童的生活方式,每日饮食摄入热量减少500~1000卡路里,脂肪摄入≤总热量的30%。合理选择食物,鼓励食用新鲜水果、蔬菜和粗粮,避免食用高脂肪食物,如花生、瓜子等坚果类食物和甜点心、饮料等。注意烹调多用煮、炖、凉拌等方法,以清淡为主。
逐渐增加体力活动。开始时中等体力活动每次30~45分钟,每周3~5次;最后达到每天中等体力活动≥30分钟。定期监测体重和腰围,如果不断进步并接近目标,家长应及时鼓励;否则需评估减重失败的原因并加以指导。(建议患儿减轻的体重为干预前体重的10%或每周体重减少0.5~1千克。
虽然儿童2型糖尿病的病理生理基础与成人2型糖尿病基本一致,但是许多降血糖药物的安全性问题尚未在儿童中做全面系统的临床研究。如果在合理、平衡的膳食基础上经过适当的运动后血糖仍较高者,需要应用降血糖药物治疗。2001年,美国报道了一组肥胖儿童(均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应用二甲双胍治疗,入选29例,其中14例接受二甲双胍治疗,另l5例给予安慰剂治疗,时间为6个月。其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组比较,二甲双胍治疗疗效显著。一组多中心试验报告,入选82例,年龄10~17岁,随机分为二甲双胍治疗组(42例)和安慰剂组(40例),治疗8周。结果显示,二甲双胍组空腹血糖下降至9.2mmol/L,HbA1c为8.3%;安慰剂组空腹血糖为11.0mmol/L,HbA1c。为9.0%,两组差别很显著。所以,目前认为口服二甲双胍治疗儿童及青少年2型糖尿病是安全有效的。
|
邮箱:webmaster@vdolady.com 欢迎批评指正 郑重声明: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
2009-2011 Vdolady, All Rights Reserved. 津ICP备11003868号